外代历史小课堂│ 班轮拾忆 - 上海外代副总经理朱建农 | ||||||||
|
||||||||
编者按: 2023年,中国外代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来,外代人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经验。让我们跟随本期讲述者的思绪,共同追忆外代的点滴往昔。 本期小课堂的讲述者为中国上海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农 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上海外代工作,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集装箱相关业务,包括船代、货代、箱管、堆场等方面的工作。其中1998-2018年在班轮船代部门工作,2006年起担任部门经理,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在班轮船代部门工作期间,也是行业充斥着各种考验的时期——船代的开放、港口的变化、市场的起伏等等。面对这些考验,团队一直秉承外代“以诚为先,谋求共同发展;以人为本,追求完美服务”的经营理念,坚持发扬“专家型代理,人性化服务”的服务品牌,使得班轮代理业务成为上海外代核心支柱业务,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稳定的业绩。回忆班轮的工作经历,想与大家分享几个经典故事。 市场营销 上海外代在1998年底成立了班轮部,专门从事集装箱班轮代理业务。公司在班轮代理业务中十分重视市场营销,2002年就设立了专职的营销科室——市场科,成为外代系统中首家在班轮船代部门中设立专职营销科室的口岸公司,我担任第一任科长。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业务取得飞速发展,营销工作成绩斐然,新增了川崎、阳明、东方海外、万海等班轮公司的代理业务,代理箱量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万TEU,迎来了上海外代班轮代理业务发展新的里程碑。 在我2018年离开班轮部的时候,班轮船公司客户超过20家,年代理箱量超过280万TEU,彼时上海外代的班轮代理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上海港公共船代市场保持了应有的市场地位。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上海外代的班轮业务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营销体系,并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开拓的敏捷队伍,充分体现了外代人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此外,上海外代在上海港班轮船代市场中也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主办的“外代杯”羽毛球赛连续三届邀请了业界各相关单位和船公司参加,规模最高的一届达到24支参赛队伍,这一活动当时在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外代人在活动中所展现的风采得到了广大客户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外代的品牌影响力。 现场服务 为满足上海外代班轮代理业务及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的发展需求,我们先后在外高桥设立了两个码头办公室和一个箱管办公室,在芦潮港和洋山岛也分别设立了办公室,并在航交所设立了24小时值班中心,约40%的班轮部员工分布在这些办公室工作。有些办公点在建立之初条件相当艰苦,比如当时设在外二期码头的箱管办公室在一个活动房的二楼,环境极其嘈杂,但是在那里工作的同事毫无怨言,长期坚守在生产第一线,真正地体现了外代人的奋斗者精神。 2005年,为了配合洋山港的开港,我们在芦潮港和洋山岛设立了办公室,第一批同事克服了路途遥远,生活不便等不利因素,创立了集外勤、配载、箱管、码头现场于一体的外代服务模式,为开港初期洋山业务的顺利运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很多当时的员工现在还在洋山现场工作,虽然业务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但是他们认真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如既往。外代的现场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在班轮代理业务中的核心竞争力,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操作经验及良好的港口及政府协调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班轮的高效运作。具体来说,公司早在2005年就为船公司推出了现场配船服务,此项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现已成为中国外代双外勤服务的一项特色。 另外,2006年,针对放箱环节推出了创新的放箱模式(IC卡刷卡放箱)。此举在公共船代中开创了先河,将原本独立的收费和放箱两个环节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起来,并大大加快了放箱速度,解决了客户排长队等候的问题。同时,客户通过IC卡结算的超期费、上下车费、工本费和滞纳金的费用记录全部进入系统,提升了费用收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阳明海运高度认可外代在放箱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准,便将所有的上海港出口放箱业务都委托外代来操作,并一直维持至今。 业务创新 为满足客户和市场的动态需求,70年来外代始终秉持创新理念。班轮部让我印象最深的创新有两个,这两项创新分别在不同的阶段为班轮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是业务模式创新,2005年基于神原公司的业务需求,前置服务,派驻员工为船公司提供上门服务。这一服务模式的推出使我们与船公司的合作更加紧密。后来陆续又有多家船公司提出类似的需求,最多的时候为5家以上船公司派驻十余名员工进行服务。后来,虽然有些公司因为业务的调整派驻的员工陆续返回,但至今班轮部仍派多名员工驻船公司工作,这一服务模式也成为了上海外代的特色服务。 二是业务流程创新,2012年上海外代和亿通及东方支付合作,上线了进口换单费用的电子支付,替代了现金柜台。这在当时船代同行中是第一家,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及客户的服务体验度,外代的服务又一次领先于市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同行才开始逐渐效仿外代的模式。 以上点滴故事,如今回忆起来,仍令我万分感慨,为能有幸成为一名外代人而深感自豪。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外代成立70周年和在上海外代班轮部工作过的日子。 |
||||||||